当前位置: 首页 > 沪上名流 浏览正文
长海医院麻醉科 卞金俊

 

                                          “有志不在身高”

                           ——记长海医院麻醉科卞金俊副教授

 

    六月的一个周末上午,长海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卞金俊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晒了这样一张照片,画面上一行七人身着统一的黄色运动队服,代表科室参加单位篮球赛的赛前合影;而卞金俊站在队伍中间,和几位高大的篮球队友相比,虽然略显“娇小”,但却精气神十足。卞金俊在这张照片上附注了一行说明:“有志不在身高”!

    了解卞金俊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样一种自信体现在卞金俊的工作、学习中的方方面面;也正是这样一种自信,激励着卞金俊不断前行,从一名普通农村家庭出身、到如今已是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不惑之年的他,前途光明。

        术有专攻 妙手回春

    生于1975年的卞金俊,最初的梦想并非从医,但阴差阳错,高考成绩优异的他被第二军医大学麻醉学专业提前录取。权衡利弊,卞金俊发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这个专业的学科基础是建立在临床医学之上的,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同时,麻醉学本科专业在当时的国内只是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广阔。深思熟虑后,卞金俊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医学,放弃了浙江大学的第一志愿。

    从医近二十载,卞金俊非但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反而是越战越勇,在麻醉学与重症医学专业上硕果累累:199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获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至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学习一年。长期从事麻醉学与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教研工作的卞金俊,尤为擅长围手术期危重患者的救治、严重脓毒症和MODS的救治以及高危气道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等临床业务。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是外科感染、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国家实用发明专利3项、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译了《机械通气学:生理学与临床应用》一书……

    过硬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宝贵的海外视野,卞金俊已然得到了业界和单位的诸多认可:2011年入选第二军医大学“5511”青年人才库、2014年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卞金俊还是上海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重症医学学组委员兼工作秘书,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美国研究脓毒症的顶尖科学家Hotchkiss博士这样评价卞金俊:“卞博士出色的研究工作,在我实验室中是极具价值的一员。”然而对卞金俊而言,这些都不足挂齿,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在最近的一次无记名民主测评中,卞金俊获得了科室内高分得票;而拥有如此好人缘的卞金俊却认为:“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知行合一。卞金俊不仅仅注重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夯实积累,作为一名医生,他更加关注仁心仁术,积极参与到各种抗灾抢险中:2003年SARS、2008年的512抗震救灾、非洲的埃博拉志愿者服务等等,他都第一时间进行了积极申报,并参与到了512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工作中。由于麻醉医生的特殊性,几乎每个手术都需要他们在场,他见证了第一线抢救工作中的各种艰难险阻和感人故事。而在报名抗击埃博拉服务的时候,记者问道:“您不担心自己的出行可能造成的安危也令家人担忧吗?”卞金俊毫不犹豫地说:“首先,我是一名军人,这是职责;其次,我们具备专业知识,只要做好防护工作,传染的几率会比其他科的医生低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作为一名在ICU工作过近十年的重症科医生,本来就是救死扶伤的,我们不去,谁去?”

    除此之外,卞金俊更是一位热心肠的好医生。卞金俊特别能感同身受每一位病人及其家属的焦虑心境,在与病人及家属打交道中总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卞金俊说,自己也曾因为体检中查出一个小问题而担忧过,跑过很多医院,所以身为病人的那种焦虑,卞金俊时刻记着。对于每一位来咨询的病人及其家属,即使再忙,卞金俊都会想尽办法给予最大的支持。

    卞金俊带有三位硕士生,在指导和教育他们的临床以及医学理论中,他更重视学生的职业操守和品德。麻醉科ICU里他制定了一张工作表单,要求对住院病人每天的治疗目标逐一进行核查,卞金俊在这张清单的最后列出了一项新任务——“今天是否有和家属沟通”;而他对每天回收来的工作表单的检查,会特别关注这一项;如发现学生没有完成这项任务,他便会亲自前往和家属交流沟通,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变化,给予安慰。

      多才多艺 博智多能

    本科毕业时,卞金俊所在的专业有30名学生,却只有四个留沪名额。大学四年,卞金俊不仅是党员、市三好学生,同时身兼社团领导,多才多艺,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总成绩在全专业名列前茅,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四名留沪学生的一员。卞金俊坦言,这得益于他对自己多方面的要求——不仅仅要学知识、也要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提升个人在组织能力、兴趣爱好、领导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也因此,大学时代的卞金俊就是一位学校的活跃分子、明星人物。

    走上工作岗位的卞金俊,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学习热情,他说:“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他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管理学;同时还对新事物保持着热诚,尤其是电子产品,他会第一时间关注产品发布,总要先人一步体验到新电子产品。除此之外,他还是个摄影爱好者,时常扛着相机去郊外拍摄自然、人文风光;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同时还喜欢绘画与书法。2014年,卞金俊被派往环境恶劣的舟山413医院挂职锻炼,在舟山的10个月里,卞金俊每天的业余休闲时间是两三小时的挥洒笔墨,书法技艺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长足提升。受卞金俊的影响,他的女儿不到12岁,书法水平已达国家九级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卞金俊还是最早一批的个人电脑使用者。1994年,卞金俊在侨胞伯父的支持下,大学期间就拥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486。从此,他开始自学Photoshop技术、电脑3D设计等等,还创办了曾经名噪一时的东方麻醉网。

   卞金俊认为,工作的时候要认真工作;但也要劳逸结合,兴趣广泛,该玩的时候也要玩,这才是人生。

         爱岗敬业 心系故里

    海外学习的1年,卞金俊周围的美国人对家庭生活的看重,深深影响了他的家庭观。卞金俊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如果连家人都不爱,又如何爱自己的病人和事业?”而不久前的家人病故,更让卞金俊感受到生命无常,珍惜当下。

    尽管回国后对家庭生活更为重视,但事业小有所成的卞金俊对自己的工作和医学事业依然保持着昂扬斗志:“我们提倡‘安全舒适无痛’的理念——也就是舒适化医疗。”回国后,他积极把国外高质量生活的先进理念引进到到长海医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优势,定位在“重症患者的麻醉技术,如何使病人平稳地度过手术期”这样一个很具挑战性的领域。说到这,卞金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我很喜欢我的工作,虽然兴趣广泛,但我不会选择转型。从医近20年,救助了很多病人,不少病人都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看到这些人从我的手中重获新生,真的很有成就感。”

    而离乡二十余载的卞金俊,对泰兴也有着愈来愈浓的乡愁。“我们泰兴人讲的就是孝顺,过年是一定要回家的。这么多年,我每年必带妻儿回泰兴过年。”卞金俊说。他的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多达3000人,而手机号更是从未更换过——原因仅仅是,家乡的人如果有需要就能够找到他。卞金俊若有所思地说:“还记得泰中老校长曾对我们说过的话,他希望我们好好学习,有机会回到泰兴为140万泰兴人民服务。虽然现在我不能回泰兴工作,但是在上海作为一个据点,泰兴老乡们如果有个小疾大病,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予帮助。”

    卞金俊更是从自己一“小家”的缩影,感慨大泰兴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而泰兴上海商会的成立,卞金俊期望它不仅是一个离乡在外游子的一个据点,更希望它成为一个共建平台,会员们互帮互助、提供商机,为泰兴老家做贡献。卞金俊认为:“商会的作用是整合资源,包括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只有家人健康和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家庭的后方稳定了,在外奋斗的泰兴人才能更好地经商。”

    最后,在手术台上和ICU看尽了各种人生无常的卞金俊,语重声长地说:“再忙再累,健康都是第一位的。愿各位在沪的泰兴老乡身体健康,平安是福!”

                      文 /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在读博士生  陈 丹

                     

------分隔线----------------------------

Copyright(c) 2014 上海市泰兴商会主办 传真:021-66544355 手机:1590219113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崂山路526号江苏大厦10楼C5 电话:021-58829555 QQ: 53497534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