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三叹的杏林壮歌
专访上海瑞金医院卞留贯教授
神经外科大夫的双面性格
大脑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大脑的每个部分都对应着人体的某种功能,因此,神经外科与普外科有着明显的不同。神经外科对于医生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需要医生具备果断、勇敢和从容的个性,当断则断;另一方面,神经外科的医生需要更加严谨的学术作风,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大夫,除了外科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求有扎实的内科诊断的基本功,因为神经外科的手术要求明确而严谨的术前诊断;此外,坚强的定力必不可少。由于神经外科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因此,对于医生的手的平衡要求颇高,加之颅内的每个部位都十分精细,手术复杂程度高,对于医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定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卞留贯说:“神经外科医生的性格要有双面性,既要有外科医生的风风火火,又要有内科医生的严谨扎实,当进入手术室时,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所谓的智勇双全,大抵就是如此吧。
卞留贯曾有过48小时连台手术的经历,被问及是什么支撑着他完成,他说:“没有别的,就是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对成就后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珍视!”
从医之路的起承转合
卞留贯生于泰兴、长于泰兴,1985年中学毕业考入了南通医学院。1990年他获得了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当时根据成绩排名,全校共有20个人入选,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只有8人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名额,而卞留贯正是这8个幸运儿中的一位,并被推荐到了上海第二医学院(以下简称“二医大”)。
1990年初入二医大之时,卞留贯一心想师从张圣道教授,志愿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大夫。但是天未遂人愿,最终命运将他安排在了让很多从医者心生敬畏的神经外科!
1993年,经过了三年的寒窗苦读,卞留贯终于拿到了硕士学位。在毕业答辩之时,参加答辩评审的我国著名脑外科专家、华山医院脑外科的周良辅院士曾邀请他到其门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博士是“稀有而珍贵”的。
但是,卞留贯放弃了。
时至今日,提起这段往事,卞留贯无不流露出些许的遗憾,“当时没有那样的意识,只想着家里贫困,想快点摆脱穷学生的境地,能早点赚钱生活。当时如果选择了做周良辅院士的学生,也许之后会发展得更好……”
毕业时,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位刻苦钻研的好苗子,因为各种原因,卞留贯毕业后未能留在上海瑞金医院,转而去了上海中山医院工作。由于他在读研期间受导师的影响极大,非常注重对于学术文献的研究,虽然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但却忽视了同样重要的临床工作,这让卞留贯成为了“瘸腿”医生。加之他发现不仅如此,周围的医学博士越来越多,他们普遍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科研能力,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经历,而且能做到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正是卞留贯一直想追求的境界。
于是,在工作了三年之后,1996年,卞留贯毅然离开了中山医院,来到仁济医院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周一至周五他潜心研习学术,双休日及节假日则到医院上班,补充自己的临床经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博士毕业后,卞留贯就留在了仁济医院工作,期间还获得上海市启明星计划。
2000年,方过而立之年的卞留贯破格晋升至副高级职称。
2001年5月,卞留贯作为人才引进,来到了上海瑞金医院,自此,他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2004年,受当时瑞金医院脑外科主任的建议和点拨,卞留贯只身远赴德国进修,学习德国先进的手术技术和严谨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复杂的颅内手术。“在德国进修的那一年使我的手术技术和学术水平突飞猛进,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一点,让我很满足”。
2006年,卞留贯再一次破格晋升至高级职称。
2008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从业至今,卞留贯承担了多个上海市及省部级以上的医学课题研究,并获得了多项科技奖项和荣誉,但对此他并不满足,“国字头”的科研项目才是他追求的目标。终于,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于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
如今,卞留贯每年带教二名博士生,已毕业硕士5名,博士4名,在读博士6名,不断申请课题经费用于科研和学术研究。他认为,临床与科研并不矛盾,科研是为临床实践添砖加瓦的,但终极目标还是治病救人。他时常教导学生要注重科研与临床的生态平衡。“光开刀,人会变,心会变,需要静下来,潜入科研,不断地整理自己,从功利的泥沼里摆脱出来,换一个角度和思维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和提升!”
面对病人 心存感恩
如今,卞留贯每年执掌300多台手术,其中不乏复杂而危险的病例。2014年7月23日,卞留贯主任医师带领手术团队,采用“坐位”手术方式成功为2名患者实施了四脑室肿瘤切除术。上海电视台、东方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坐位”手术在国外应用广泛,在国内仍较少开展。不同于传统的平卧位手术,“坐位”时,术者与患者的身体处于平行状态,卞留贯介绍,“坐位”相较平卧位手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风险。当患者竖直体位时,由于头部高于心脏,术野水平的静脉压力降低,甚至低于大气压力,容易导致将空气吸入血循环从而引起空气栓塞。至今,他已带领团队成功应用“坐位”手术完成脑干肿瘤、四脑室肿瘤、松果体肿瘤等手术近20例。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卞留贯深知,如今的成功案例是由不计其数的经验与教训铺垫而成的,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的病例,让医生们得到了历练和提高。他感恩病人!他也曾是“小医生”,也曾面对过病人的死亡,也曾痛苦于生命的选择,也曾自责于自己的过失,也曾难受于病人的无法痊愈。他纠结过、压抑过、热情过、成就过,正是这些五味杂成的经验和经历,才让他更从容、更自信!
从医多年,卞留贯深知生命的平等和不堪一击,无论贫贱富贵,因此,医生这一职业的神圣才得以体现。他认为医患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医患之间本该是信任与成就的关系,如今的医患矛盾,大多是由社会造成的。在医疗市场化的背景下,患者花费了大量财力甚至毕生的积蓄就医,自然就会对医生“有所要求”,加之不少媒体的错误引导,才将医患放在了相互对立的位置。殊不知,没有病人何来医生?没有医生病人将何去何从?
乡愁是一条暖暖的河
离家求学工作多年,卞留贯未曾忘却家乡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方田野、每一缕阳光。幼年时的他是不幸的,7岁那年父亲英年早逝,两位哥哥和一位姐姐也相继离世,家里只留下了年幼的卞留贯和母亲。因为家里没有“壮丁”撑腰,母子常年受人欺负,光靠母亲干活挣来的工分远远不够养家,只得到处问别人借吃的东西。
大学本科毕业时,卞留贯曾提出要回到家乡,回到母亲的身边,但是被母亲断然拒绝了,再苦再累母亲也要其完成学业。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1990年11月的某个假日,卞留贯回家探望母亲,就在那年初冬那日,母亲突然辞世……
往后的日子,孤身一人的卞留贯靠着助学金完成了学业。
2010年,卞留贯衣锦还乡,把家里的土地和房子进行了修缮和重建,对他而言,家乡的土地和房子是他成长岁月的纪念和见证,是对已逝家人的祭奠和怀念……
如今的卞留贯,业余爱好颇少,没有精力更没有时间,对他而言,也许每一次回乡就是最好的精神慰藉。
后记:卞留贯医生给人的感觉很是温文尔雅,他长相白净、彬彬有礼、平易近人。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境界”二字,身心疲惫的时候不妨让自己静下心来,思索科研,摆脱繁复的事务,用远观和察看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工作、事业和生活,不做工匠式的开刀医生,而要做一名有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的医者……
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叶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