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拳拳真好汉
--专访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陈江汉教授
通常情况下,人的大脑罹患疾病都会到医院神经科就诊,可记者最近在采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陈江汉教授时却得知,有一种入侵大脑的隐球菌病却需要皮肤科医生医治,而他,则是这一领域国内为数不多、国际影响较大的科研与治疗专家。
绝症患者的守护神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深部真菌病,可入侵人的皮肤、肺部、骨骼、大脑等,但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最为常见。因此,隐球菌性脑炎是一种真菌性脑膜炎,患者大脑因真菌作祟而引发水肿和脑压,进而表现为头部剧痛、视觉模糊、精神错乱、精神抑郁、烦躁不安甚至昏迷不醒;部分患者除眼部或面部麻痹外,如果视觉传导系统受损严重,还会导致双目失明。
陈江汉教授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该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得了这个病,患者十分痛苦,即使能够幸运地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也要被‘剥掉几身皮’,还可能留下一系列后遗症--小便失禁或者部分肢体瘫痪,生命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这是一种当年令人闻之色变的绝症。”
关于该病的发病对象,陈江汉教授告介绍说:“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这一疾病多发生在艾滋病病人身上,而我国却多发于常人。当初我们与欧美医学专家交流时,他们根本不相信或不敢相信这一现象。该病的病原菌有两个栖息地,一是鸽粪,二是桉树。其中,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我国引进该树,主要用于造纸、建筑和提炼桉油等。一些正常人感染隐球菌病,是因为他们体内缺少一种相应的免疫因子。所以,随着鸽群和桉树种植面积的扩大,中国患者也会相应呈上升趋势。对此,我们已经与欧美医学界的相关专家取得了共识。”
“不过,国内目前的患者并不多。”陈江汉教授话峰一转,“与此相应,这一研究领域里的专业人才也不多;上海基本上就是‘长征’和‘华山’两家医院专业治疗这一疾病,相对而言,长征医院的专家和成果多一些,位居全国前列,华山医院也有一个研究小组。所以,全国各地尤其是华东六省一市的隐球菌病患者基本上都往上海送。目前,长征医院一年收治二三十个患者,算是全国最多的了。然而,患者虽然不多,隐球菌病的感染却有其特殊性,患者通过呼吸道吸入隐球菌后,真菌常常往脑子里跑,一旦发作,多因脑部疼痛而被误诊为非真菌性脑膜炎,小一点的医院甚至根本就没有隐球菌的概念,并因此贻误了治疗时机,导致患者死亡或残废。”
多年以来,陈江汉教授以感染性皮肤病为主攻方向,并形成了业内知名的专业特色:扁平疣治愈率高达95%;根治难治性尖锐湿疣;自我研发制剂降服了酒渣鼻……但遥想当年,不堪回首--隐球菌病的治疗成了他必须跨越而又十分艰难的一道鸿沟。为此,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经受着初涉杏林生涯的巨大考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陈江汉教授在长征医院研究生毕业,加上他,皮肤科只有5位医生,门诊、病房连轴转,工作压力很大,对于隐球菌病的治疗也不是很有经验。他清楚地记得,1992年,有位在上海开出租车、名叫井某某的陕西籍司机,年仅20出头,尚未结婚,却不幸罹患此病,辗转求治多家医院,均被判为不治之症。来到长征医院时,已经大小便失禁并处于昏迷状态,家属跪求“救命”。当时,有一种名叫“两性霉素B”的药物治疗隐球菌病效果较好,但副作用很大,所以很多医生都不敢对症“下药”。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作为主诊医师,陈江汉教授决定大胆施治。隐球菌引发患者脑部积水,发作时头痛欲裂,深更半夜不时发出求救信号。于是,陈江汉教授晚上索性就着躺椅睡在患者身边,及时观察、记录、分析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和实际治疗效果,并对应调整治疗方案。就这样,整整两个星期,他晚上陪伴患者,白天门珍值班,虽然十分劳累,但经过数月精心治疗,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并且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这是我治好的第一个隐球菌病患者,”陈江汉教授自豪地说,“此后我们成了朋友,他每年都到医院看望我。如今,他已经是本市一家出租车公司的车队队长,孩子也已经考上大学了。”
通过对首例患者的悉心观察与治疗,陈江汉教授在如何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康复周期尤其是防范、抑制药物副作用--肠坏死等方面,有了独特的体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增加了降服隐球菌病的信心。因此,当他紧接着收治第二例患者--浙江省黄岩市物价局一位章姓局长时,心里有底,用药从容,而且仅仅陪伴了7个夜晚。
此后,陈江汉教授积极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治疗手段,甚至研发出了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门暗器”。如今,陈江汉教授可以同时收治七八个或更多的病人,而他参与编写的英文版的《隐球菌和隐球菌病》一书一直居于权威要塞,也充分印证了他理论研究与治疗实践的高超技艺。
作为一家教学医院,医疗实践与科研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相辅相成、不断腾飞的双翼,而专业特色则是打造杏林品牌并与国际权威机构接轨的重要保障。因此,长征医院皮肤性病科的近20名医务人员基本上都曾在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杜克大学和荷兰的皇家真菌管理中心等主修过深部真菌病分子生物学(即隐球菌病的治疗与研究)。如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教授、陈江汉教授及一批副教授、硕博研究生等几代人的努力下,该院隐球菌性脑膜炎和肺部真菌病的治疗水平已经位于国际同业前列,副作用最低,后遗症少有,早期抢救成功率近乎100%。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和1年的静养,都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作为隐球菌病治疗与研究的专家,陈江汉教授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和尊重,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并主持有关隐球菌病的大型国际会议。同时,在国内医学界的科研指导、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更是贡献突出。不仅要指导硕、博研究生并主持一系列专项研究,而且要经常参加远程会诊;不仅频频受邀拨冗讲学,而且每年都要领衔举办国家级(卫生部)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尤其难得的是,众多患者在“好大夫”网对他好评如潮,其中有人这样写道:“陈主任很敬业,很和蔼,体贴入微,解释疾病和用药很耐心,看病很仔细……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医生。”
总之,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患者的关心体贴,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亲如家人的医患关系;他竭力救治、守护患者的故事,对长征医院文明科室的创建形成了的典型的示范效应。因此,“医闹”这一当下媒体频现的热词,过去没有、今后也不可能与陈江汉教授的科室乃至整个长征医院扯上任何关系。
攻关克难的动力源
陈江汉教授1964年出生于泰兴市马甸镇,母亲虽然务农,但父亲的一份工资则使他从小就避免了缺衣少食的痛苦体验。然而,重视教育的民风让他饱尝了苦读应试的艰辛滋味。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他在母校黄桥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987年大学毕业后,他们这一届关注国家前途和命运、追求民主自由和真理的热血学子,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故被分配到社会基层和边远地区,陈江汉教授则被派往西藏驻军某卫生队“支边”,一呆就是一年多。
当初,陈江汉教授怀着一丝新奇和难以把握未来的复杂心情服役于远在拉萨两百多公里之外一个小山沟里的补给站,在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戌边的困苦和生存的艰难。餐餐不见绿色素菜,天天以罐装荤食果腹,想吃鲜活食品唯有钓鱼,但顿顿吃鱼则又腻味反胃,偶尔见到青椒或战士自发的豆芽,宛如过节一般欣欣然食欲大振。然而,单调的饮食,糟糕的饮水,简陋的生活,艰辛的工作,荒凉的环境,寂寥的心情,还有那无数相伴孤独、保家卫国的战友……留给他的不是消极和无望,而是一笔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一股成长成才的坚强动力。从此,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此,他再也没有吃不了的苦头,战胜不了的困难,跨越不了的坎坷,从此,他与充蕴生机的奇妙自然展开了心灵深处的对话--说不清多少个晨去暮来,道不明多少次救死扶伤的紧张工作之余,他面对着东西南北绵延不绝的群山,仰望着湛蓝天空变幻万千的云彩,默默诉说着自己的理想:这一辈子得干出点样子出来,让生命不再虚度,让未来不再蹉跎,不辜负父母的教育之恩,不枉费国家的培养之情……
于是,紧张的工作之余,陈江汉教授一边经受生存环境的严峻考验,一边体味苏武牧羊的心路历程,一边下定卧薪尝胆的坚强决心--报考母校二军大研究生。苍天有眼,幸运速降,1989年,未来的陈江汉教授作为新录硕士再次回到了心常系之、梦里依恋的母校。1992年,陈江汉顺利完成硕士学业,就职于上海长征医院。从此,他脚踏实地,凭着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动力强大的勤奋,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辉煌的足印--主治医生、讲师、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其中,令其自豪而又令人羡慕的是,2002年至2008年,短短的6年间,在职称竞争异常激烈的二军大,陈江汉教授因为“三多”--发表文章多、研究项目多、获批基金(研究经费)多,先后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了无悬念地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并于2010年获得博导资格,时年仅仅四十有六。
呜呼!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存高远者是唯一能够自我追问生存意义的强者,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是他的悲壮所在。从走向荒野的热血学子到回归学界的著名教授,陈江汉传奇一般的前半生再次印证了先贤所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而,强者有奇志,科学有真理,面对医学圣殿,有志者未必都能登堂入室、觅得真经。陈江汉教授深知个中三昧,因而自觉需要深造,以使医技渐臻化境。所以,当健肤、治脚气等普通皮肤疾病已经没有多大研究空间时,他毅然选择了攻坚克难的世界性课题--深部真菌病分子生物学研究。于是,他只身前往美国拜师学艺。正是这段难得的经历,给他追求并实现入藏以后确立的人生理想提供了第二个巨大的动力源。
“在美国研修的那段时光,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相当于我们的中科院,医学研究成果位列全美之首。我的老师是一位韩国女性,美国科学院院士,隐球菌研究的权威。在那儿,我发现国内的同类研究与之差距较大,包括研究思路与方法,而老师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更是感人至深,并成了我研究不懈的重大动力和宝贵财富。”回忆往事,陈江汉教授感慨万千。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陈江汉教授技艺大晋,成果累累,很快便脱颖而出,并成了长征医院深部真菌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如今,在科研攻关方面,他以第一申请人,负责全军十二五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军队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重点基金3项;以第一合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与核心期刊论文57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如EID、MBIO等,获得较高影响因子;作为主要贡献者,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取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唯一而又权威的英文专著《cryptococcus and cryptococcosis》,也是《Nanomediceine》等四种SCI期刊的资深编委。
实至,自然名归。目前,他不仅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而且是上海市科委专家库成员,总后卫生部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和整形外科分会及皮肤性病专委会全国委员(兼),上海市感染与化疗学会委员,军队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际微生物协会所辖隐球菌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化建设的倡导者
陈江汉教授英俊魁梧,军装加身更显威武阳刚。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明显地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医生、学者所特有的严谨与温和,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所具有的干练与直率。所以,当话题转为商会发展与家乡建设时,他快人快语:“我建议上海市泰兴商会的企业家们为家乡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建设作出积极的努力。”
谈及家乡,陈教授从舅舅当年如何帮助他家建房、如今不幸罹患肺癌令他异常伤心说起,进而表达了对亲人和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谁都难舍家乡情结,因为那是自己的衣胞之地。有关家乡变化、发展的新闻时时牵动我们的心。上海市泰兴商会办的这份会刊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家乡的平台,一个了解泰兴在沪企业家的窗口,也是一个大家相互交流思想的重要园地。因此,我想借这个载体谈点不够成熟的想法,仅供企业家们参考。”
接着,陈教授侃侃而谈:“前年,我跟社科院几个很有名的教授到泰兴去,去溱湖湿地公园。一路上,他们大讲泰兴的历史、名人和物产,给我上了一堂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历史文化课。我们泰兴历史上出过这么多名人,有这么多故事,而我作为一个正宗的泰兴人却知之不多,感到十分惭愧。我想,像我这样不甚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人恐怕不在少数,也许知道黄桥战役、黄桥烧饼、杨根思,但邀请朋友到泰兴去玩,除了吃河豚、吃江鲜,却不知道泰兴有多么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值得自豪的灿烂文化,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和如数家珍的历史掌故。当然,一方面是我们自身努力不够,但另一方也说明家乡在历史传承、文化建设、学校教育、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和投入存在不足,值得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包括新闻媒体深刻反思。如今,家乡的经济建设、市容市貌、农民的住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民风陋习依然存在,比如,耍点小聪明;占点小便宜;摆点小架子;争点小荣誉;甚至不管我好不好、舒服不舒服,我就是看不得你好,看不得你舒服……这种自私、狭隘的小农意识和精神面貌,与有些地方的人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我所熟悉的温州人,他们就像韩国人那样,求大同,存小异,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商人做生意也是这样。泰兴企业家在上海打拼,大多数人已经融入了先进的都市文化,对外交往和企业经营的表现不俗,但仍有少数人难以摆脱上述陋习,这与地方文化建设和个人所受教育的短板不无关系。长此以往,就个人企业而言,难以兴旺发达;就家乡建设而言,也难以长足发展。”
说到这里,陈教授直击主题:“总之,一个人不了解生我养我的一方水土及其历史文化是可悲的,一个地方如果忽视甚至人为割断滋养普罗大众、弘扬良好民风的历史文化脉络则是十分可怕的,这并非耸人听闻。现在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一些人有钱了。但是,有钱没文化,一个家族一定会富不过三代,一个民族也不可能长盛不衰。所以,我觉得家乡重视历史传承、加强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迫切而又繁重。为今之计,一是要加快挖掘整理、大力宣传泰兴人文历史的步伐,二是要利用学校教育、新闻媒体包括上海市泰兴商会的杂志等介绍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三是有远见卓识的上海泰兴籍企业家可以量力投入,以经济资助的方式为家乡的历史传承、文化建设和快速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当然,作为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家乡人,我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奉献绵薄之力。”
陈江汉教授满腔“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游子情怀令人感动,也使记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其启发,忽然想到:像陈江汉教授这样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成功人士是家乡文化建设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力量,政府部门如果通过商会渠道,邀请他们回到家乡开讲座、做报告、现身说法、共商政是、联络感情,借助他们渊博的文化资源、开阔的知识视野、独特的专业造诣、丰富的创业经历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促进家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其效果和作用将是难以估量的。
文/戴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