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沪上名流 浏览正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正荣教授

 

 

                                               来自杏林的星星

                          ——专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正荣教授

 

    每每走进位于上海东安路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绝症求生的众多患者,面色凝重的患者家属,焦躁不安的求诊人群,长龙一般的挂号队伍……沉闷、压抑、忧伤甚至绝望的阴影笼罩着特定的时空,萦绕在沉重的心头。然而,步入该院医务部、见到身材魁梧、面带笑容、憨厚可掬、举止干练的医务部主任周正荣教授时,顿时有了别样的感触: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希望盈溢,前景灿烂……随着采访的进一步深入,记者坚信:他,是沪上杏林中一棵葳蕤的乔木,是医学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星星。

 

简历不简单

    周正荣,男,汉族,祖籍泰兴,1966年出生,1989年大学毕业,2001年获博士学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教授,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医务部主任,闵行分院常务副院长。从事放射诊断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影像新技术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擅长于头颈部病变、胰腺癌及软组织肿瘤的影像诊断和分子影像学研究……

    该院官网这一专家介绍,惜墨如金,却足以让人震撼、羡慕。

    且看网友、患者评价--

    网友:我曾经带人去看过周主任的专家门诊,他平易近人,而且非常谦虚谨慎,在神经系统、头颈部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很高……

    患者:周主任很认真细致,态度很好,没有专家的架子,如果是他不太擅长的疾病,会推荐给其他专家诊断。就当下这个社会来说,真是很难得,十分感谢!

    对于年仅48岁就已抵达事业巅峰的周正荣教授而言,官方发布的这份简历、网友患者的高度评价,传达出了并不简单、令人服膺的丰富信息:在职级壁垒森严、技艺支撑地位、诊断人命关天、很难崭露头角的医学行业内,没有刻苦的钻研、超常的拼搏、辛勤的汗水、过人的智慧、救死扶伤的崇高境界,焉能获得如此出众的成功、真诚的赞誉?

一步一台阶

  “文革”之初,周正荣教授出生于长江北岸泰兴市马甸乡西三义村的一个殷实农家,这是一个岳飞驻过战马、清朝出过举人、生活普遍贫困却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周家祖辈艰苦创业,自置船只从事航运业务,公私合营以后,周教授的父亲和大伯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国家工作人员。周教授的外祖父靠自身勤劳艰苦创业,广置良田,开设酒坊,惠及乡邻。故在当地,周家虽非富贵人家,倒也衣食无忧。后来虽然家道中落,但周教授兄弟二人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之下,并未尝到普通农家孩子饥寒交迫的滋味。十年动乱,父母受到的冲击对于尚处于懵懂无知状态的周教授并未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所以他说,从小到大幸福感一直比较强;如今,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救死扶伤,使病人解除病痛、获得新生,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何以发愤成良才?

    小时候,家乡尽管贫穷,乡民却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成长与发展,期望着孩子通过求知改变命运。周教授的父亲读过小学一年级,母亲读到小学三年级,在当地已经算是知识“达人”了。受家乡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熏陶,周教授和弟弟从小就不含糊,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兄弟二人先后高考,双双“及第”,一个成了医学教授,一个成了法院副院长。

 1984年,周教授考入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攻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就职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短短7年,倏忽而过,要想媳妇熬成婆委实不易。然而,勤勉智者从不浪费时光。周教授生活从简,虚心好学,工作、钻研两不误,从住院医师顺利晋升为主治医师和讲师。

 此后,对于一个本科生而言,如果不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主任医生、医学教授的台阶似乎有些高不可攀。在那时尚“下海”、全民经商的年代,周教授也曾一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人生的三岔路口徘徊不久,1996年,他毅然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最终,在五十多名考生争夺唯一一个名额的激烈博弈中,他以废寝忘食的丰厚回报和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跨进了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成了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并先后担任研究生会副主席、华山医院研究生分会主席兼博士研究生班长。读研期间,每年均获奖学金,并连续3年获三好学生及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光荣称号。更为幸运的是,周教授相继受教于医学界两大权威导师--华山医院老院长、我国放射学界的大佬陈星荣教授;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的主任、《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主编、华山医院放射科主任沈天真教授。

    名师出高徒,两位导师在做人、学习、研究、生活、思想、工作等方面对周教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周教授感慨地说:“上大学是一个起点,读研究生则是一个新的高度。在两位恩师的悉心教导下,较之一般的临床医生而言,临床加科研,使我对医学科学的理解更透彻,对病人的服务更规范,对理想的追求更高远。”

    2001年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已经参加华山医院留院考核的周教授权衡再三,决心接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于是,他成了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的第一个医学博士。当时肿瘤医院的工作条件相对较差,放射诊断科的起点也没有华山医院高,但挑战与机遇随行,压力与成功相伴,成长与发展共生。从此,在人生的征途中,他的脚步越来越快,他的事业一帆风顺:2002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3年,担任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被聘为主诊医师;2005年起,担任医务部主任;2006年,晋升为复旦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主任医师;2007年,受聘为复旦大学教授;2008年,受聘为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2008年,担任放射诊断科党支部书记;2014年起,担任肿瘤医院闵行分院常务副院长……

    抉择不负有心人,成就多靠功夫深。十多年来,周教授几乎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不仅见证了肿瘤医院的成长,也成就了个人事业的辉煌。

    机遇与幸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不思努力,无力奋斗,成功便会擦肩而过。周教授成长、成人、成才、发展的轨迹表明,除了能力、智商、情商指数不可复制之外,以下几点启示十分宝贵:

    虚心好学,是走向成功的良好起点。周教授初任医务部主任时,遇到了他事业旅程中的第三个“贵人”--医务部前任主任、时任业务院长的郭小毛教授,当前任的传经送宝与后任的诚恳请教一拍即合时,医务部的管理工作很快便步入了进一步快速运行的正轨。

    踏实做人,是引领成功的理想标杆。业务领导讲求职业忠诚、专业实力、个人魅力、管理艺术,更讲求人格品位、团结共进,周教授深谙个中三昧。所以,作为支部书记和主诊医师,他与放射诊断科同仁共同努力,5次荣获竞争十分激烈的年度“优胜杯”文明科室奖;作为科室主任,他带领医务部6次获得年度“优胜杯”文明科室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重要窗口,医务部在协调管理方面的出色表现,使得肿瘤医院赢得了业界和患者的良好口碑,从未发生过重大医患纠纷和恶性医闹事件。

    业务过硬,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光说不练假把式,技艺精湛靠的是不懈的修练。面对记者,周教授深情地说:“我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没有丢下自己的专业,因为专业是我的饭碗,因为我对这份事业十分热爱--这正是我当初报考医学专业的根本动因。”当然,管理与专业的协同发展充满挑战,“双肩挑”尽管苦些累些,但周教授觉得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竟也做得得心应手。

    不断追求,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爱岗,才会敬业,才会拼搏;爱拼,才会进取,才会成功。正是如此,从跨入杏林,到脱颖而出,周教授不仅用时很短,而且不断确立新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在现代医学的星光大道上,他是一个踏实、敬业、勤奋、目标坚定、永不止步的跋涉者,因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熠熠生辉的足迹。

乡党心连心

    有一种情感叫乡情,离乡日久的游子最懂这种地缘情感;它是一首手足相惜、脍炙人口的诗,也是一坛香浓醉人、绵绵不绝的酒。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每每回想起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的结尾,心中便油然而生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异域闻乡音,顿时心连心的无限感慨。

    周正荣教授不仅珍惜乡情,而且身体力行地充当了乡情接力的火炬手。在记者采访之际,就有两拨老乡为了看病来到办公室求助于他,而周教授并未顾此失彼、怠慢乡亲。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社会中,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迫使人们看病找关系,而人生地陌的家乡人更是希望少走弯路,请托乡党,以期早日解除病痛之苦。对此,周教授十分理解。面对记者的相关提问,他诚恳地说:“家乡人不断找到我这儿来,既是看重我们医院的品牌,也是对我本人的信任。事实上很多家乡人并不认识我,也没有熟人介绍,只是听说我是泰兴人,便辗转打听而找到我,这是浓浓的乡情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我在不损害其他病人利益的情况下,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他们,提供一些方便,解决一些困难。这其中没有任何利益输送,并不是家乡人不懂人情世故,而是患者到我们这样的医院基本上都是病情严重、需要大笔医疗费用的,患者经济压力很大,一名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务人员应有基本的良知和职业操守。同时,我为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乡情、口碑、个人身份与单位形象比什么都重要。再说,家乡的领导对我们也很重视,每年回老家过年,都盛邀我们聚会、座谈,畅议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反映家人的困难与要求;比起家乡领导的关心和信任,比起家乡水土的养育之恩,我为乡亲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

    此外,周教授不仅在本院为泰兴市政府驻沪办、上海泰兴商会介绍的在沪企业患者或自发来沪的家乡病人积极排忧解难,而且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向华山医院脑外科,中山医院心内科、肝外科,市六医院和长征医院骨科,仁济医院风湿、消化科等专科特色明显的医院的专家对口推荐老乡患者,成了许多家乡百姓心目中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医务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服务性,医学专家自然也就拥有了各行各业的人际关系网。所以,周教授有时还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为老乡的就业、孩子的教育、家乡的招商引资等不厌其烦地牵线搭桥。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热心,而且守信,一旦承诺,便会有始有终,乡党受助者对此有口皆碑。

 谈及上海泰兴商会,周教授高兴地说:“上海泰兴商会的成立,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也顺应了沪上泰兴老乡们的愿望。商会使企业界、教育界,医疗界和其他行业的泰兴人,包括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等,有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与民间组织。借助这个平台,大家可以互通有无,互相帮衬,增进友谊,共同发展。作为老乡,我也凭借自己的能力、人脉和影响为泰兴商会和泰兴市政府驻沪办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我的愿望,也为此感到自豪。”

    关于老乡之间的团结、协作问题,周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捷,文化的提高,信息的丰富,视野的拓宽,家乡人的人际交往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老乡都认识到了同心同德、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就上海医疗界而言,泰兴籍专家也比较多,大家都能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遇到心血管方面的患者,我会请中山医院的樊冰教授解决;遇到普外科或需做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我就请周平红教授帮忙;对于肿瘤患者他们也会及时向我求助。这种互相帮助不仅照顾了患者的利益,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同样,泰兴籍企业家如果打破个人圈子,扩大横向交流,沟通经营信息,开拓经营思路,谋求共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定能够达到甚至超过浙商、闽商抱团发展的高度……

    短短一个小时,双方虽属初次相识,却因乡情乡音而备感亲切,采访也十分顺利和深入。藉此,谨将此文献给本刊广大读者,也献给为家乡人民增光添彩、热情服务的周正荣教授--一颗来自沪上杏林的星星。

 

相关链接  

周正荣教授的星道轨迹

科研成果

  承担了9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研究。获得2项上海市人才计划资助(2008年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2011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在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2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35篇(SCI收录12篇)

  参加编写7部专著或教材(担任副主编1部)

  

学术兼职

 

  上海市放射学会委员兼头颈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肿瘤化疗质控中心疗效评价委员会主任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放射学实践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的编委

  《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癌症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和《Annals of Indian Academy of Neurology》的审稿专家

  

获奖概览

 

  2001年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多次获肿瘤医院“天衡杯”优秀论文奖

  数次获得全国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2003年荣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优秀临床一线员工”光荣称号

  2005年当选为肿瘤医院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主任,带领医务部6次获得年度“优胜杯”文明科室奖

  作为党支部书记和主诊医师,与放射诊断科同仁共同努力,5次荣获年度“优胜杯”文明科室奖

   ……

 

     文 / 戴成法

------分隔线----------------------------

Copyright(c) 2014 上海市泰兴商会主办 传真:021-66544355 手机:1590219113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崂山路526号江苏大厦10楼C5 电话:021-58829555 QQ: 53497534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